一、政策环境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4项举措,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全力保障江河安澜,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三是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四是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江河水环境治理。五是传承弘扬水文化,保护水文化遗产,传播水文化。六是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强化科技赋能。
(2025-06-26 来源:新华社)
近日,国务院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政务数据共享理论和实践,既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务数据的高质量共享、业务协同,又明确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保护,进一步夯实了促进政务数据共享的法治根基。
《条例》共8章44条,旨在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建设数字政府。
一是明确总体要求,规定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统筹协调、标准统一、依法共享、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的原则。二是优化目录管理,规定政务数据实行统一目录管理,明确政务数据目录编制、发布以及动态更新等要求。三是细化共享使用要求,规定通过共享获取政务数据能够满足履职需要的,政府部门不得重复收集,明确牵头收集政务数据的政府部门的职责。四是加强平台支撑,规定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要求已建设的政务数据平台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原则上不新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五是强化保障措施,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强调需求部门在使用依法共享政务数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责任。
(2025-06-03 来源:中国政府网)
近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签署第16号部令,公布新修订的《划拨用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目录》明确,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符合本《目录》,确需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建设单位提出或者同意以有偿方式使用土地的,应当依法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提供。
新修订《目录》规定,对于“非营利性”“公益性”或者“非经营性”的建设项目,县级以上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划拨用地审查时,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登记证书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材料文书等进行核实。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此外,新修订《目录》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企业改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改变土地用途等不再符合《目录》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
(2025-06-18 中国自然资源报)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省、市、县定期开展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的工作要点。
《通知》要求常态化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今年开展2024年度规划实施体检工作。规划实施体检工作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密体检频次,或开展数字化支撑的实时体检;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一般五年开展一次,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开展评估,评估当年不再单独开展年度体检。各地可根据城市更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城乡发展需要,对特定地区开展详细规划的体检评估。
《通知》强调,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要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基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城区镇区范围确定、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城市存量国土空间现状评估等法定数据和统一标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规范开展。
(2025-06-19 中国自然资源报)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牵头制定和修订的多项国家标准正式获批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相关标准涵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大地天文测量、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与符号表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标志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规范》(GB/T 45667-2025)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标准间一致性测试的空白,为各级标准应用提供统一技术依据。《大地天文测量规范》(GB/T 17943-2025)替代原版(GB/T 17943-2000),将静态天文经度、纬度和方位角测量作业纳入适用范围,实现了技术要求、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及资料整理等环节的全面升级。《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GB/T 45666-2025)统一了管线数据分类与表达,助力地下空间治理与应急管理。此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同步修订,对促进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智慧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这批标准系统解决了行业技术难题,完善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将进一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在自然资源管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1 中国自然资源报)
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交流会召开 推进“一张图”地质灾害子场景建设应用
6月26日,自然资源部在浙江杭州组织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交流会。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各地要全面梳理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一张图”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破解。一是着力提高风险预警覆盖面和精准度,切实加强防范应对闭环管理。依托“一张图”地质灾害子场景,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协调联动的预警预报体系和预警响应平台。二是持续巩固自动化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建立常态化运维管理机制。三是加快“一张图”地质灾害子场景建设及应用,尽快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智防”“智治”能力和水平。
与会代表实地调研了杭州市临安区“利奇马”台风灾后重建纪念馆和龙岗镇应急消防站,了解了临安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的经验做法和基层应急消防体系在地质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2024-06-2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6月26日~28日,以“数智赋能城市创新·协同共治发展蓝图”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武汉召开。
本届大会由中国测绘学会会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中国遥感委员会共同主办。大会设置了1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主论坛和20场主题分会场,聚焦技术赋能深化、城市治理进阶、空间价值激活、生态协同创新等智慧城市发展前沿领域,多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分享了主旨报告,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届大会同期设置了2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区域。自然资源成果示范展示区展示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CSPON试点成果。国内30余家智慧城市领军级研究机构、智能技术和应用研发的头部企业、优秀高校、高职院校等纷纷在展会上亮相,全面展示了智慧城市大模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际落地应用的最新创新成果、最新技术装备,以及智慧城市产教融合的最新教研成果。
(2025-07-01 来源:i自然)
6月9日,在法国尼斯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牵头举办“启智海洋:创新科学引领行动,共促可持续的未来”边会,面向国际公开发布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牵头研发的中国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1.0(China Global Ocean Fusion Dataset,CGOF1.0)。
CGOF1.0较国际同类数据集实现五大突破:整合国内外主流观测、遥感及再分析数据,融入我国自主数据;创新采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建立"多源分析-智能融合-迁移重构"技术体系;涵盖温度、盐度等10种海洋参数;时间序列最长72年;空间分辨率达10千米,精度显著提升,其中海面高度数据较国际产品提升84.0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CGOF1.0已在我国海洋预报减灾、海洋工程建设、海上应急搜救、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等海洋信息技术国际合作等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应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2025-06-1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近日,天津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测绘地理空间信息数字标识软件”成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一成果标志着天津在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产价值和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方面取得标志性进展。
据介绍,该系统以数字标识技术为核心,可为海量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赋予唯一、可追溯、可管控的“数字身份证”。这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产化、权属明晰化的关键技术支撑,更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有序流通的前提。通过统一的标识,有效解决了数据来源混杂、使用不规范等痛点。清晰标识的数据资产更易于登记、确权、评估,为后续的数据授权、交易流通和价值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沉睡”的数据资源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活跃要素。唯一标识可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追踪和溯源,极大增强了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责任可追溯性。结合严格的使用控制策略,系统确保敏感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其衍生数据能够被授权主体在授权范围和授权时间内安全可控地使用,为数据安全加装“智能锁”。
该软件著作权的成功登记,为天津市建立规范、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规范化管理能力,同时也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存储、传输和使用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解决方案。
(2025-06-16 来源:i自然)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国际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标准《地理信息 人工智能样本标记语言第1部分:概念模型》(Geographic information- Training data markup languag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Part 1:Conceptual model)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标准编号为ISO 19178-1:2025 。
在地理信息领域,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于遥感影像处理、空间数据挖掘分析、自动驾驶和高精地图制图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基础大模型等技术与地理信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地理信息分析与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尽管当前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样本数据在对地观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具有基础性作用,一般用于AI/ML模型的训练、验证与测试。ISO 19178-1:2025为地理空间AI/ML 样本数据定义了统一建模语言(UML)模型,规范了样本数据集的数据标注与元数据表达、溯源、质量、更新等,提升了对地观测影像样本数据的互操作性与可用性。
(2025-07-02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
三、天测信息
1 公司领导带队赴上海参加2025年京津沪渝四城市暨超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交流会
7月14日至16日,以“数聚新动能,智绘新时代”为主题的2025年京津沪渝四城市暨超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海河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中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玉财,总经理助理王文旭带队参会。
本次技术交流会旨在加强国内一线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京津沪渝及广州、武汉、西安七城市的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领导、专家和技术骨干齐聚一堂,就智慧城市建设、时空数据底座、自然资源数智化转型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展开深入交流。刘玉财代表公司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此次会议是落实国家关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多城市合作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积极探索。期待七个城市院能建立更紧密、更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以“数”为基,以“智”为擎,聚焦实景三维、低空遥感、时空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融合创新,相向而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绘制数字中国新图景。
交流会上,四直辖市测绘院代表共同发布“培育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上海倡议”,七城市测绘院代表签署“超大城市时空数据产品开发共同体”合作协议,标志着七城市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为数据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通和合作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7月24日,公司领导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党委书记晏金柱一行座谈,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以及学生就业、实习实训、产学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并探讨如何加强校企资源共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
座谈交流中,晏金柱表示,希望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补足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增量岗位,构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玉财强调,公司始终重视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共同攻克行业技术难题。希望双方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此次调研是深化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务实行动。未来双方将持续优化人才共育、技术共研、岗位对接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